时间:2018-3-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过去一说糖葫芦,年味儿就出来了!

在生活条件差的“旧社会”,生活缺乏色彩,颜色鲜明的糖葫芦好像给天寒地冻的冬天增添了动感欢快的气氛。每逢岁末辞旧迎新之际,大家在厂甸(北京老地名)庙会上高举插着小旗子的糖葫芦,就像在宣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有人说,这是向寒冬宣战的红缨枪!还有人说,这是旧时代每个孩子过年

标配的武器!

关于糖葫芦的起源和发展,很多人都和传统医学“化积消食”、“开胃健脾”的说法扯上关系,更别说成群结队的拉大旗作虎皮的名人效应了。

『资料引用:

......那是(南宋)绍熙年间,赵停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植)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原来,山植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后半段的“传统医学说法,”看看就好,李时珍那时还没有现代生化学,他也不想想,放醋炖鸡炖肉一样有效,因为是酸性的,但是除了某些人养生的需要,没有把醋当零食的。

至于皇妃吃的冰糖山楂,拉大旗作虎皮吧?这可不见得是真的。

信了就傻眼了!很多民间小吃,争相往脸上贴金,动辄是“皇上和娘娘或者历史名人吃过的或赞赏过的”!吃来吃去,满地开花,全都是皇亲国戚的感觉!

一般人总有一种沾点“福气”、“仙气”、“喜气”、“帝王之气”的想法。满大街不是“百年御制”,就是“某某特供”,再不就是“皇家珍藏......”

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好多人感觉吃过帝王将相、社会名流品尝过的东西,整个人就高了一个档次呢!就跟现在明星拎什么包就去买同款,如果他们拎超市购物袋,则也马上跟着环保起来!

糖葫芦源自“皇帝给爱妃寻找的助消化的小吃?”

看起来是秀恩爱呢!羡慕嫉妒恨吗?虽说这个说法流传很广,很温情浪漫;很可惜!我要打消你们浪漫的猜想。南宋都城在临安,众所周知糖葫芦、糖山楂和熬红果之类的小吃都在北方大行其道,不够精致的小吃别想过“两淮”!而著名历史学家都说“衣冠南渡”,理论上若是南宋皇妃吃过的东西,在南宋之后几百年里面应该在江南和更南的两广找到踪迹才是。结果呢?精致的南方人才不吃这种能防身的杀伤性武器一样的糖葫芦呢!泡在糖汁里面的“炒红果”也一样,都是在北方大行其道。南方的果品从来不缺,像糖葫芦这种甜度不够、硬度有余,在糖里打滚的东西,南方人是看不上眼的。很简单,现在卖糖葫芦的都爱吆喝“老北京糖葫芦”!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下雪天举着糖葫芦,踩在咯吱作响的雪地里,盼着今年的压岁钱!那是北京过去的幸福一景。糖葫芦是这个城市的形象名片之一!

这种粗中有细的吃法只能在兼收并蓄的北京出现。因为北京在历史上经过不少外来力量的侵染和博弈,宋时有辽金,元时北京称“大都”,明代作为首都,明亡后被清朝接管又是整年的“国都”经历,把北京建成了一个“胡风满地,汉韵犹存”的古老与开放并存的城市。

有历史学家说,“直隶山东,概金元后裔”,北方汉族也在饮食上和有胡人血统的其他民族互通有无。

在这里有晨钟暮鼓,有各种宗教,有各种人群,相对宽容的环境使得北京人见多了,对于什么都来者不拒,敢于尝试。

综上所述,糖葫芦不太可能来自南宋时期的宫廷,和君主对爱妃的浪漫体贴无关。我相信这是一种北方汉民族吸收了其他“胡人”习俗,在几百年间,就地取材,于“民族融合”的交流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民间小吃。

爱吃吃,别多想。

『资料引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真正的糖葫芦的雏形,约在明末清初在市井街头开始热销。一开始的“糖葫芦”或“冰糖葫芦”并没冰糖,因为成本比较高。大家用各种以山楂果(山里红)、海棠果为主的,蘸熬制的糖稀,呈球状,后来才发展成竹签穿起来很长很长的看起来很过瘾的糖葫芦。

山楂,蔷薇科植物,产自我国北方,北至俄罗斯都有,南方没有。所以糖葫芦只能产在北京,满足上述几个条件才行。

糖葫芦是北方汉族人民发明的小吃,它的表弟“炒红果”则是清真的回民小吃。“炒红果”很像曾经的山楂罐头,去籽的山楂浸泡在糖汁里,装瓶出售。北京牛街年糕杨的品牌名扬四方,他们的“炒红果”已经换上了现代简便的塑料包装,在超市随处可见。

(炒红果,或熬红果,糖葫芦的清真表弟!)

由于回族属于信仰统一的民族,民族成分来源比较多样(回族是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并融入的大量汉族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维、等民族,以伊斯兰为强有力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天然穆斯林民族),他们的中亚祖先掌握着比同时期中原民族先进的制糖技术;从齁死人不偿命的各类阿拉伯甜点,到近现代亚非拉团结象征的“伊拉克蜜枣”,穆斯林对甜食的执着渗透着他们的民族扩张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印在北京牛街等地。如果害怕牙齿陷进切糕和驴打滚那些清真小吃“不可自拔”,建议更不要随便去土耳其旅游,你可能会把牙留下的。

北京地图上的清真寺,像芝麻糖一样密集,民族交流,兼收并蓄的北京才能发展出这些糖份超高和硬度非凡的小吃。

“享受甜蜜的味道是虔诚的一个标志”,这话来自『古兰经』。

太甜的小吃不是所有人可以接受,深谙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发明了糖葫芦。糖葫芦抡圆了招呼过去,可以促进民族团结的。甜和酸的中和,给人的味蕾一种绝妙的刺激与独特的平衡。在唐代,中国就和印度就制糖技术实行“拿来主义”。

(资料:公元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说明在中、印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术的经验交流。)阿拉伯人把印度的制糖技术传播到欧洲。全世界都沉浸在甜蜜当中。但这时中国离广泛精制白糖和发明糖葫芦还有很长的距离。一直到交通便利和甘蔗广泛种植的时代到来,糖葫芦的身影才出现在北京的庙会上。并且仪式性的越做越长。一般三尺长的就很吓人了,据称有五六尺长的糖葫芦,几乎高度怀疑小朋友们是不是可以用来打架了。如果在身后偷偷咬别人的糖葫芦,一定不会被发现的!

讲述(广东)雷州半岛古代榨糖技术的书

湛江现存的雷州古制糖器具,土糖寮

(王灼(生于北宋神宗年间,四川遂宁人,学者)著『糖霜谱』,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适用的甘蔗制糖生产和制造工艺的专著。”)

所有广告都打着“老北京”的旗号卖糖葫芦,没有一个说临安和杭州的。

到过年时请毫不客气的吃糖葫芦吧,你会感觉到酸甜交加的美味和“我爱生活”的情怀。

记得腾出手来收红包,收了红包买糖葫芦吃!

欢迎直接扫码投食!谢谢哦!努力锻炼!学猫长肉!一圈一圈又一圈!(图片来源开心猫系列)

扫码







































白癜风治疗时间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