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从我做老师的第一天起,就有前辈告诫我:教育孩子很简单,给一巴掌之后千万别忘了再给颗蜜枣吃。

这里的巴掌和蜜枣都具有象征意义。巴掌就是对孩子的严厉惩罚,蜜枣就是对孩子的各种安抚和鼓励。

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的确被我奉为圭臬。学生犯了错误,我就先劈头盖脸痛斥,表情怒不可遏足以震慑他的内心;然后乾坤大挪移,再用温柔似水的语调站在孩子自己的角度与其沟通,时而表示自己是多么理解这次犯错,时而陈述自己工作是多么得不容易......动情之处,也曾留下过几滴眼泪。

这一招果然效果颇佳。很多同学都感激涕零的离开。

静下心来细想,先巴掌后蜜枣这一招之所以奏效,就在于前面是巴掌紧接着后面是蜜枣的巨大反差。”巴掌“代表的严厉处罚往往超出了学生的心理预期,见到老师突然大动肝火,学生会异常恐慌,以为自己惹了大祸,接下来对自己的惩罚一定会特别严重。第一步的核心就是将学生陷入恐慌的绝望之地。第二步”蜜枣“的到来会让学生感到诧异,明明刚才老师发了大脾气,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没成想老师突然动了真感情,不但没有严厉惩罚自己,反而谆谆教诲。巨大的心理落差,伴以老师慈祥的双手和安慰的话语,怎能不让人感恩不尽?

心理学有一个就近优先影响原则。就是说,最近发生的事情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以此看,巴掌和蜜枣的顺序是绝不能颠倒的。如果先蜜枣后巴掌的话,学生必然只会记住你的”巴掌“,最终的结局将是学生对你的愤愤之恨。

工作若干年之后,我自己抓紧地放弃了这个招数,尽管此招已经被我应用地如火纯情。

原因很简单,我感觉自己是个演员,我一会巴掌一会蜜枣的迥然不同的表现,只不过是欺骗那个犯错的孩子罢了。

这一招戳穿了就是,先言过其实,吓住孩子;然后虚情假意,收买人心。

虽然一开始的效果可能不错,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总结出你的表情变化规律。于是,你的歇斯底里,学生不再害怕。因为,孩子们知道,接下来你要柔情似水了。至于你的柔情,在学生那里已经成了骗取感恩的最佳道具罢了。逐渐地,你的体贴多情变得越来越矫揉造作,直至一文不值。

更要命的是,学生会认为你是个神经质。

我逐渐认识到,好的教育就是讲道理的教育。犯了错误遭受惩罚天经地义,表现进步获得表扬同样理所当然。好就是好,不是就是不好,没必要遮遮掩掩,若隐若现。教育是光明磊落的,是实事求是的。绝不是借助一惊一乍虚张声势的表演收买人心。

面对学生,我们老师应当本色演出,将宝贵的真实还给孩子。

长按识别







































最好白癜风治疗方法
北京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